我的失败与伟大 —— 合作伙伴的甄别

在上一篇《我的失败与伟大 —— 创业方向的选择》中我曾提到,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选择创业方向几乎等于选择靠谱的业务合伙人(或者说,跟对CEO)。那么,什么样的业务合伙人算是靠谱的呢?我认为主要有4点需要考察。

良好的人品

人品,是双方合作毫无疑问的首要前提。对于人品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标准,我就不在此以偏概全了,只强调2点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有句俗话,叫“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创业当然是隶属于前者了。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那些 来自大公司自身业务水平一般混得风生水起 的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成功”是不是因为太会“做人”的结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整天把时间放在“做人”上,就没有什么时间去做事了;无所谓对错,但这种人是不适合参与创业的。

一位非互联网行业的前辈曾跟我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你们互联网人自由创新、开放分享的思维在专业领域是绝对优势,而在资本运作、人情世故的江湖上也许就是巨大的短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这句话中沉甸甸的真知灼见。

在现在的中国社会里,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人之初性本善”的结论,是要打个问号的。初次接触 跟自己利益相关 的人时,一定要留个心眼,防人之心不可无。请大家谨记!

相符的三观

三观的概念很简单,但是太“哲”了,感觉不够接地气。我用2个例子作为反面典型,让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三观不合。

注:以下场景适用于早期核心团队的所有成员,而不仅仅是合伙人。

第一个例子是网上的一段微信聊天记录;内容是对话双方对另一名同事的评价。

对话方A:……能把XXX这样非常符合团队文化、定位,技术又好的人,以非常划算的价格拉进来……

……

对话方B:再次说明,XXX并不是非常划算的价格,你知道什么是划算的价格吗,我们付的税后XXX钱还有其他开销是非常高的成本,只是因为我们找了那么多XXX岗位都没有找到,才勉强接受……

……

对话方B:我没有说XXX不值这个价……我说不划算,划算是指捡便宜,他本来值XXX钱,我们XXX钱拿到,是划算。我们以正常价格签到人,我没有说不值这个价……

……

对话方A:嫁给王思聪的美女,如果嫁给我,我是不是占了便宜?当我们处于并不是特别高的台阶时,我们能够以市场上比较标准的价格来衡量吗?

……

对话方A:XXX每天晚上饭都不吃,不拿钱,每天过来跟我们讨论,参与面试,牺牲自己的健康来给团队做建设。如果这样的人都不划算,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找到更划算的人了

……

对话方A:人家雪中送炭,你现在觉得人家送来的炭不值钱,“不就是炭吗?”你就是这意思知道吗,在别人听起来就是这个意思……说白了就是雪中送炭你不领情,人家热脸贴了个冷屁股……

对话方B:对企业来说,一个员工是否划算,跟领情与否是两码事

第二个例子,来源于前公司举办的一次活动,每个人都讲讲自己对“工程师文化”的理解。一位同事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认为工程师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大家有话直说,什么叫工程师文化,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我同意这是一个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文化,但算不算是工程师文化,再说。

接着,他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一个例子:“你看看硅谷的工程师最大的特点就是随口f***ing,都是这些脏话”。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有些过火,他又加了一句:“这当然只是一种表现,但说明工程师文化就是非常直接,不加修饰地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不要憋着。”

即使有了第3句话来中和第2句话里的强烈匪气,我仍从这短短的3句话中听出:

  • 潜意识里,他认为工程师是粗鄙不礼貌的,不然不会举这种例子;
  • 举这种例子,恰恰说明他对工程师文化的理解停留在很浅的层次。

作为工程师群体的一员,我跟形形色色的工程师接触得比较多;在我印象里,这种随口脏话的工程师,占整个群体的比例大概不到5%。同事与我对工程师的认知完全相反,难道他接触的全都是那5%?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正是自己三观的体现;在上面的例子中,三观的孰对孰错要见仁见智,但想必大家对三观不合已经有直观的认识了吧:wink: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找核心合作伙伴的标准,跟找另一半差不多,三观问题上一定不能将就,必须充分考察。网上说,情侣在结婚前一定要一起出去长途背包旅行一次,看看互相是不是真的适合对方;我很赞同,而且觉得核心团队在敲定合伙协议前,也应该一起出去搞个自驾游什么的,主要是看看几个人相处 别不别扭;人的直觉往往是很准的,如果跟某人独处时感觉很别扭,那你们俩多半是没有合伙的缘分了。

自信 != 优越感

自信优越感 的区别,是我在2011年完成硕士毕业设计的初稿时,从我的硕士生导师那里学到的

简单地说,自信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在实力,而优越感来自于一个人的外在表象;自信的体现,是谦虚,是 不卑不亢;优越感的体现,是轻蔑,是 高人一等。我各举一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我有幸亲身接触过一些顶级技术高手:

相对于他们来说,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生;但是跟他们打交道,我可以非常放松,感觉不到任何老师的架子。只要是讨论专业相关的内容,他们一定是侃侃而谈;从谈话的内容来说,内行人又能明显听出他们在各自专业的长期钻研与深度思考,是一种 厚积薄发,举重若轻 的感觉。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也有幸接触过一些商业房地产中介。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看起来外表光鲜亮丽,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硕大的“名表”,开着不错的小车,但总是给人一种 虚张声势,用力过猛 的感觉。比如,在外面吃饭,服务员的服务明明很到位,但他们对服务员说话的口气,总像是在使唤下人,没有半点感谢的意思;跟客户开会,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来历背景,却对客户提出的产品和业务问题含糊其辞、答不上来。

优越感强的人,其实反而是自卑的;他们的自卑来源于内里与外表的反差,需要通过别人能够感知到的方式来掩盖自己内在的不足,进而包装出一个高大上的自己,渴望得到外在的肯定。

而自信的人,因为本身实力的强大和能力的突出,已经能够自我激励,对外在的肯定就没那么热衷了。

在创业早期,大家的共同目标应该是把事情早日做起来,其他虚头巴脑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如果在这个时期,你的合作伙伴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感(比如,特别在意每个人的 头衔 而不是 分工),那么你就要警惕了,他可能只是想享受被称为 X总 所带来的快感,而不是真正想做事。

比你更优秀

尽可能寻找比你更优秀的合作伙伴。Google首席人才官Laszlo Bock的著作《Work Rules: Insights from Google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You Live and Lead》中写道:

A good rule of thumb is to hire only people who are better than you.

招聘尚且如此,合作岂不更甚?

再一个我的切身体会:跟与你差不多,或更优秀的人合作,你们的思维在同一个层面和维度上,沟通起来没什么障碍,会轻松一点。反观《我的失败与伟大 —— 产品原型的打造》一文中我举的晨兴那个例子,我当时考虑问题的层面比刘总低了N个层次,说的都不是同一个东西,那还谈什么合作。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比你更优秀的人,为什么要“降级”跟你合作?我的理解是,术业有专攻,你的合作伙伴在他专业上的积累,应起码跟你在自己专业上的积累持平;你们在各自的专业上优秀程度相当,或有一方更优秀。

有的朋友还可能会问,我感觉自己就挺牛比,找不到比我更优秀的人了,怎么办?

我的反应是:

还有的朋友问,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在认识的人里,我已经算比较优秀的了,怎么办?

乔布斯给出的解答是: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总得来说,以上的4点,是我认为靠谱的合伙人必备的素质,是 对别人的要求。在《我的失败与伟大 —— 创业必备的素质》一文中,我还提到了创业者本身应有的6点素质,是 对自己的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大家或许就可以给一个靠谱创业者“画像”了。


继续阅读下一篇《我的失败与伟大 —— 产品原型的打造》或者回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