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败与伟大 —— 创业方向的选择

创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干点什么?”。国家倡导互联网+,但出身技术的我,虽然对互联网比较熟悉,却对+右边的业务没有头绪。

这时,寻找一名与自己互补,某一行业的 业务尖子 作为合作伙伴,就成了应该优先考虑的事情;这部分内容我会在《我的失败与伟大 —— 合作伙伴的甄别》一文中详细描述。

但是在这之前,我对创业所从事的方向,其实是有大致要求的。

一直以来,我对创业都抱持着开放态度,觉得这比在大公司当螺丝钉,每天把自己一滩事干好就可以高枕无忧要有吸引力的多。对于创业方向的选择,我也有自己的判断。我 不想 从事的方向,主要有这3个特点:

  1. 所谓“风口”。
    我们程序员这个群体,每天对着电脑,说实话,相对于每天混社会的人来说,市面见得太少了,眼界狭隘太多了。如果一个行业对于程序员来说是风口,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认识到这是个风口。而绝大多数行业,技术并不占主导地位,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情况下,我们程序员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所以,当曾经在风口上的那些方向(比如互联网金融、医疗、电商、打的士、送盒饭等)找到我的时候,我都没有加入——同质化太严重了,虽然一开始很容易拿到钱,但后续能活下去的不多。
  1. 不作恶。
    我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单纯的人,我不希望自己被当今这个浮躁社会上的一些虽然已被大家默认,但实际不符合我价值观的东西同化,例如及时行乐,作风开放,以及崇洋媚外。基于这些准则,有一些行业我是不做的:
    手游。国内游戏的面向群体主要是青少年,还没有达到欧美日的水平以吸引成年人玩。既然面向的是年轻群体,那么游戏的门槛就必须低,让傻瓜都可以上手玩;同时,游戏要牢牢黏住玩家,才有钱赚。但是如果你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想想,你会让你的孩子玩这样一款游戏么?钱大把大把的赚,但是毁掉了一些年轻人的前途,跟贩毒的本质差不多;这个价值观,恕我不能苟同。
    带约X性质的各种社交。还是换个角度,假设你有个女儿,你让不让她用这种App?如果你的答案也是不让,那就不要做。
    一些打着硅谷旗号的假洋鬼子公司。一些国内水平还不错的工程师,内心里认为,给假洋鬼子打工,就要比跟中国人当兄弟强,感觉粘上点洋气,自己的鼻梁也瞬间高了起来。做出来的产品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却死心塌地给假洋鬼子卖命;祖国已经站起来了,有些人却还跪着,这样的人我连看都看不起,别说一起合作了。
  1. 要接地气,不要伪文青。
    伪文青玩的那套虚无缥缈的东西,卖卖情怀可以,不能当饭吃。创业不是过家家,不是在办公室养个猫就可以体现出多么人文的一面。多数的伪文青公司只是因为“创业”是当下的一件比较流行的事,才选择了创业;一如他们选择“文青”这个身份一样。

而我 想要 从事的方向,主要有这3个特点:

  1. 要冷门。
    如果你看过我的书,可能还记得这句话——“如果我从事Windows相关的工作,起步会很顺利,但后续难保不被淹没在人海里;如果另寻他路,入门会很辛苦,但坚持下去或能独辟蹊径。”——我选择创业方向的思路,和我当时选择iOS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1. 要给社会产生价值。
    我不知道手游、约X这类东西,除了给国家贡献点税收和一堆扶不上墙的青少年之外,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们应该以Uber、SpaceX、苹果这种真真儿推动人类发展的企业为榜样,而不是满足于在网上送个盒饭,发个自拍。
  1. 跟成熟的人合作。
    我这就快三十而立的人了,跟满嘴跑火车的不靠谱的人,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跟成熟的人,跟靠谱的人,跟真正知道自己在干嘛的人合作,即使辛苦,也不会感觉那么辛苦。

其实我在刚开始创业时,就有避免“贪大求全”的意识,抱有专攻“垂直方向”的想法。但现在看起来,那时我对“垂直方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我认为这个方向应该垂直到 没有人做,这样就没有竞争对手了。

随着我对创业的认识不断加深,观看《遗失的访谈》的次数不断增加,阅读《乔布斯传》的进度不断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更靠谱的思路,是寻找那些充斥着 二流产品,同时顾客 不得不 为它们买单的垂直行业;乔布斯给计算机、音乐、手机行业带来的3次巨大变革,无一不是依靠一流的产品迅速垄断市场,打了那些制造二流产品的公司一个措手不及。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nice是2014年国内最火的创业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图片社交平台。创始人Alex是个不折不扣的潮人,我最早见到他,是他刚创立自己的潮流网站kiDulty,在已经没落的cn-kix(曾经全国最火爆的街头潮流文化社区)上发帖宣传kiDulty时。之后我成为了kiDulty的深度用户,也在上面跟Alex打过几次交道;再后来,就是nice刚起步,和已经融完B轮后,在上海跟Alex见面长聊了2次,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产品本身的重视。这种打造一流产品的意识,也体现在了他的采访里,非常值得学习。

nice最初的切入点,正是Alex所在的潮人群体;这些人喜欢发自己的WDYWT(即What Do You Wear Today)。在nice出生之前,WDYWT一般长这样(图片来自Alex的nice账号):

潮人们如果欣赏这身打扮,就会在图片下面留言:“衣服啥牌子”“裤子啥牌子”“袜子啥牌子”“鞋啥牌子”“手镯啥牌子”,像这样(图片来自知乎):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WDYWT(图片来自混着 MIXFIT):

而nice把它进化成了这样(图片来自Alex的nice账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nice在2014年完成的3轮融资就来源于这些图片标签;而在小小的图片标签之后,又蕴含了多少对一流产品的追求呢?这就是我们应该挖掘学习的东西了:wink:

例子讲完了,回到我们的主题:wink:在幸运地找到一个靠谱的业务合伙人(即CEO)之后,互联网+右边的业务,就可以交由他来全权负责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技术人员选择创业方向,就是选择一个靠谱的业务合伙人。作为技术合伙人,虽然不会主导业务发展,但一定要关注业务,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这时,CEO需要做,或者需要被敦促去做的事情主要有:

了解2B与2C产品的区别

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2B和2C是什么意思,我简单普及一下:2B是To Business的缩写,即 面向企业用户 的意思;2C是To Customer的缩写,即 面向普通用户 的意思,两者在性质上有些区别。因为上家公司做的是2B的业务,所以我主要说一下对2B的理解,顺便谈谈对2C的看法。

一个已经在市场中站住脚的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没有新的2B产品都能正常运转;在大多数情况下,2B产品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是 可有可无 的。

企业的第一使命是赚钱;2B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直白地说,就是能不能帮助B赚钱或省钱。所以相对2C产品来说,2B产品对功能性的要求较高,能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是考量2B产品优劣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大前提下,对2B产品所涉及业务的理解越透彻,就越能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解决问题,改进弱点,就可以帮助企业赚钱或省钱。因此,要打造一个优秀的2B产品,首要前提是 对业务的透彻理解,这也是我在第一段中强调一定要找 业务尖子 的原因。与2C产品不同,如果一个2B产品是YY出来的,即使再有情怀,也会在商场中备受冷落,无人买单,最后走向灭亡。

拿我最熟悉的逆向工程举个例子。漏洞挖掘是逆向工程应用领域里的高级场景,被视作计算机行业技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漏洞挖掘的本质,是找到闭源程序里的逻辑bug,并进一步判断其利用价值。逻辑bug,一般需要还原闭源程序中的一段工作逻辑,然后研究这个逻辑中的若干可疑函数实现,从中找出原设计者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再加以利用。这个工作既广(需要在宏观上看得全)又专(需要在细节上挖得深),所以难度很大,从业人员数量不多。

好的2B业务人员具有类似特点:既要熟悉行业链条,了解业务闭环,又要清楚环节细节,抓住核心痛点。这个要求非常之高;但也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能做出优秀的2B产品。

相比起来,2C产品的目的就杂一点,有帮用户解决问题的,也有供用户娱乐休闲(美其名曰满足用户的某某需求)的。对于解决问题类产品,上面的说法应该仍然适用;对于娱乐休闲类产品,我的了解不多,就不在这里信口开河了。如果您对这类产品有独到的见解,欢迎跟我们分享您的想法。

因为我只对解决问题类产品(无所谓2B还是2C)感兴趣,所以下面的2点主要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请大家选择性参阅,谢谢。

深入的市场需求调研

既然是解决问题,那么前提当然是,我们认为的问题,确实是行业的问题。这时候,CEO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到了——业务尖子能从很大程度上判断这是不是一个YY出来的问题。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方向就基本靠谱了;进一步,我强烈建议CEO再跟50~100位目标用户深入聊聊,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从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毕竟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和环境不一样,业务尖子碰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普遍现象,所以需要兼听则明。千万不要闭门造车!

如果发现跟目标用户聊天时,每个人对问题的描述都不太一样,就要警惕了。这说明,我们对问题挖掘的还不够深入,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举个例子,我在外工作,父母在家休息。一天他们给我打电话,一个说微信收不到我的消息,一个说迅雷下载总是没速度。我在自己的机器上测试,微信和迅雷都是没问题的,最后回到家一看,发现是路由器插头松了,网断了:cry:

解决方案可行性调研

一般来说,经过深入的市场需求调研,能够准确地描述问题,就相当于找到了50%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构思当然更是由业务尖子全权负责,技术人员仅仅负责在逻辑和常识层面把关,以及方案确定后的开发工作。

这里会困扰一些朋友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一个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呢?他们可能会想,我们得出的解决方案,当然要先由技术人员开发出来,投放市场,看看大家买不买账,才能确定嘛!其实不然。

计算机能做的事情,人一般都能做,尽管效率低点、耗时长点。一个基于计算机的解决方案,一般也是可以通过人工来完成的,或者起码有部分工作是可以通过人工来完成的。

我的建议是,在确定方案,技术人员开始动手写代码前,先全员出动,把解决方案的整个流程用纯人工的方式跑一遍(部分人做起来效率极低的工作,可以用程序完成),一看跑不跑得通,二看问题解决没。如果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可以由技术人员开始动手实现了;否则就继续打磨解决方案,直到流程跑通、问题解决为止。

即使经过可行性调研,确定了解决方案,技术人员已着手开发,也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参与创业的技术工程师,一般都作好了需求频繁变更的心理准备;如果用户对产品确实提出了异议,那么变更需求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如果是在开发过程中,(下一版)产品尚未面世的时候,开发需求出现了频繁变更,那就说明解决方案可行性调研还不够深入,业务考虑还不够周全,需要反思。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技术工程师可能会表现得有点不耐烦,一些公司会认为这是技术工程师的情绪问题,只要适当安抚即可,其实不尽然;如果不把解决方案回炉重造,可能方向跑偏,甚至误入歧途,最终错失良机。

当然,创业公司在调研市场需求和解决方案时,需要结合自身水平,量力而行。

例如,相比于“解决残障人士的生活问题”,“解决中国三线城市盲人朋友独自在家烧水时容易误触烧水壶造成烫伤的问题”更适合作为创业公司的市场需求调研结果;解决方案的调研结果同理。

因为市场需求或解决方案过大,而远超出自己当前能力的状况,也是调研不充分的结果,应该尽力避免。


继续阅读下一篇《我的失败与伟大 —— 合作伙伴的甄别》或者回到目录

1 个赞

才看到这篇文章,也是看到虎嗅上作者的文章来到这里,突然发现作者应该关注一下志愿者官网项目,不能做技术合伙人,也可以帮我我推荐给一下准备创业朋友,公益虽然大家都在做,但是真正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平台还没有。@snakeninny

16年我也加入了创业大军,现在回想越来,就是市场需求和解决方案,根本不是自己当时的能力能解决的,调研完成没有结果,只是几个创始人认为这个行业前景好,就认定了目标。所以,现在回想,失败是必然的事实。

一般人是不太理解创业的深感,狗神的这个总结真的非常好,我知道失败了,但是不能总结出这样的原因,所以,经历是非常的重要。

当然,失败的成功之母,这段创业的经历,给我后来的工作和公司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谢创业的时光,感谢2016。也感觉狗神,总结了这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