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下之前的回复,虽然说着说着感觉很虚,扯得有点远。
工作替代无能为力、个人命运完全被大势决定,是一个挺大的视角。
“什么事情有价值”,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举个例子,单单从工作的意义来说,下面列举视角越来越高的看法。
视角一:个人角度,看看是否有足够的报酬
角度二:团队角度,看看所做事情能否对该团队成员的发展有利
角度三:公司角度,所作所为能否为公司盈利
角度四:地方政府角度,能否促进当地GDP,是否降低失业率
角度五:国家角度,能否强国富民
角度六:世界角度,能否促进人类进步
角度七:……各种虚无飘渺的人类之于宇宙浩瀚渺小
所以所谓意义很有不同,以“虚假工作”为例,显然它对个人有利,保住了职位,但对公司没好处。但更高一点的角度,虚假的折腾也保住了就业率,太多无业青年会导致社会不稳,虚假也不见得都是坏事。再高一点,显然消耗社会资源对长期的强国富民帮助不大。
而我们接触的信息很多,视野远超自己的行动能力。就像想为社会做贡献,但发现能力有限什么都做不了,会很虚无。再大一点的角度,想到生老病死人类渺小时间转瞬,那就更加虚空了,然后觉得无能为力。
所以我建议是以当下所处的环境,有时候也要克制视野,高一两个层级去思考问题就好,比如工作,那还是先努力精进,做好上级分配的任务,想想它对个人是否有利,对家人是否有价值,对公司是否有价值。等到能力提高,能去驾驭“社会价值”层面的考量,再为之行动。
画了个图,左边代表价值观非常复杂,而且某些时候认为正确的事情,站在更高角度就是错误的,再高的角度可能又是对的。就像有些人回顾过往时会感叹“有些东西,我幸亏没有得到”。如果我们需要一个行动方向(而不是很空虚度日),于是有了右边的图,对于特定视角,“什么是对的”就不会很发散,行动方向能更统一一些。尽管它不是“最短路径”,有时候也会走弯路,但至少大方向更加明晰。
读书很多,会越觉得无能为力,因为视角越大,要改变现状的难度会越大(所以会有个人命运完全被大势决定的感觉)。这时候就要克制下,先不要站的太远。有很高的见识,又能克制这些见识,就更为强悍。
说着说着还是很虚TAT,得出的结论还是比较寻常——精进当前所能。结论不一定很好,不过论证过程也许能做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