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浪潮与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整合版)

草稿版文章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针对以上三篇重新整理行文结构和逻辑表达,使之形成更有条理性的一篇,也作为会发到其他平台的版本。


2024春节期间,与好友聚,聊着聊着问我有什么职业规划,觉得之前也做了不少总结,但一时间却又很难说个具体,一下子就短路了。

后来想了想,确实也是没有那种详细的规划。所谓详细规划,就例如是25岁入职、30岁买房、35岁升管理、40岁成为总监、50岁干嘛干嘛这种很明确的目标,或者多少岁达到月薪多少存多少钱,有所计划。

虽然无法详细计划,但却也一直在思考诸如中年危机、长期发展这类问题,因此本篇对一些想法做个归纳,尽管可能都是错误的。

文章会分为三个部分,先是分析处境,再则说说一些应对未来处境的思考,最后是对就业创业的观点。

目录

1、处境分析

2、应对策略

3、再谈创业

处境分析

毕业后即做起程序员,一个在互联网行业中占据较大比重的工种。

即是技术工种,那它与其他传统行业其他技术工种没很大差别,例如泥瓦匠。网上确实有不少人将程序员和泥瓦匠做类比,两者都属于打工人手停口停、而且技能门槛不算高能够通过个人努力习得、在特定时期还有稀缺性。关于稀缺性,记得小时候家里请瓦工筑灶台,除了付高工钱,还得端茶倒水请瓦工吃饭,很敬重,毕竟整个村里也就只有一两个人能干这活。

image
泥瓦匠,图片来源见水印

如今的泥瓦匠是个辛苦的体力劳动者,且较为低端(无贬低意思,仅表达现象),很容易类比,程序员也是如此,若不能激流勇进,未来会变得穷困潦倒且没有社会地位。

有人说两者不一样,程序员读书多见识广又努力,但泥瓦匠何尝不努力,起早贪黑大汗淋漓怎么不是努力。归根到底,是随着社会发展,旧技术会贬值,承载者旧技术的劳动者也会被淘汰。至于读书多见识广,那就得看能不能一波一波的捉住机遇了。

1、收入曲线

下述是知乎博主@路小盲 画的一张图,分析互联网员工随年龄增长的收入情况,这张图表现出来的规律与我的观察挺吻合,于是就直接引用了。入职不久,随着技能提升或跳槽,从初级程序员、到中级程序员、再到高级程序员,收入持续上升,在35-40岁期间达到顶峰,而后随着项目失败、裁员,每换一份工作不如上一份工作,收入降低。我们把这个模型称之为“劳动力型”模型,收入与体力成正比。

图片2

互联网行业收入曲线模拟,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律师、医生、公务员的收入模型,我们或称之为积累型模型,随着经验积累而升值。@路小盲 也画了一条曲线,如下所示。(对体制内了解不太多,暂不能判断展现的规律对不对,姑且当作是对的)增长较为缓慢,但在退休前才达到巅峰,且退休后有较好的保障。

图片3

体制内收入曲线模拟,图片来源见水印

怎样才能在曲线的后半段,将“劳动力型”转换为“积累型”?这便是本篇“思考”的核心主题啊。

或许程序员和泥瓦匠真有一些不同。

互联网赋予了信息的可复制性,使得一份劳动力的投入有可能被放大很多倍,有着更长时间更广空间的传播力,这便有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味道,这使得长期的积累成为可能。而泥瓦匠却只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时代浪潮

“程序员 VS 泥瓦匠”从个人年龄的时间线去看待职业发展,但更广泛一些,人的际遇,是在时代的浪潮下浮沉。

这便让我想起了自己经历的“互联网时代”,仔细想想,其实有着3波高潮和低谷。

第1波,时间大约为1995年至2000年,是门户网站的高潮。这个时间国内PC用户增长,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公司相继成立,也是个资本的热潮。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互联网泡沫,在资本狂热投资下的公司大浪淘沙,算一个小低谷。

第2波,时间大约为2000-2012年,是BAT鼎立阶段。这时候PC快速增长,BAT分别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最终形成BAT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后期PC增速减缓,且垄断的大厂对行业发展并不有利,2012年之后理应进入PC的低谷期。只是,恰逢移动互联网兴起,PC的低谷没有明显的呈现。

第3波,时间为2012年至现在202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高潮。微信、抖音、滴滴等移动应用兴起,BAT的格局也向着TAB(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转变。就游戏行业来说,在这个时期,大部分公司已经从开发PC游戏和网页游戏,转变为开发手机游戏。而在2022年,国内手机用户已饱和难再增长,再加上经历了疫情3年,不少公司裁员,大家称之为互联网寒冬,是一个低谷期。

在我这个年代,而且在小城市,小时候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因为是高科技,因此有兴趣,进而在相比同龄人较早的时候学习编程。如果说,要追溯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的缘由,可能可以追溯到初中年代自己摸索着开发游戏;那如果追溯如今做一些AI探索的缘由,则可以追溯到毕业不久对象棋AI的学习,每一项从事的内容,看上去都在十年前就有所行动。因此,不禁在想,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

我看了几乎所有吴军(《浪潮之巅》作者)写的书,其中有一个观点我深以为然,说到:整个科技史,从过去到未来,都与能量和信息相关,这也是可以量化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说,科技进步的本质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能量做更多的事情,这也是世界发展的大方向。

AI的发展便符合这个规律,或许能成为第4波。

再往下,或许第5波浪潮需要物理学的突破(问:作者最近看《三体》看多了??),比如量子计算、弦论一些突破。

当然,每一次都会是一个残酷的淘汰赛。这也很好理解,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提高人们做事情的效率,而效率越高,资源就越集中,头部效应更明显,非头部就越难以生存。

3、生态位

左耳朵耗子曾在2016年写过一篇职业发展的文章《技术人员的发展之路》,说到20到30岁期间最主要的能力表现,是在团队或身边的人群中的显现出Leadership,因此,要去顶尖的公司,去真正的创业公司。而Leadership的特质,会让你更容易抓住机遇,负责更重要的工作,迎来职业的发展期。

我把这种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的做法称之为“第一生态位”。生态位是个生物学概念,指一个环境中不同位置能容纳的不同物种。职业生存也有着生态位一说,Leadership的人、能力突出的人、埋头苦干的人、低成本的人都会有其生存空间,而又弱又贵的也自然没有生存空间。

image

生态位图示,图片来自网络

整个职业生涯中,面临的生态位是不断变化的,而从技术到管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例如,处于夹心层,一旦失去业务的护城河,产出水平又跟不上,大龄夹心层的生态位会被蚕食,这也是中年危机的一种表现。

因此,保持竞争力,也寓意在多数时间都能取得合适的生态位。要不保持一定的产出能力,要不升职到更高的高度。

应对策略

分析处境就是为了找出应对策略啊!

前几天,去了一趟广州新文化馆,本来是随便逛逛,刚好有个画展,就顺便进去看看。展厅中放置了画家的生平介绍,看着挺有感触,也就随手拍了张照(如下图)。感触在于,这份介绍总共有七个版面(图中只拍到其中六个),画家30岁以前的经历只占最左一版,生涯很长很长。

image
画家陈金章的生平介绍

艺术家,应该就是“积累型”的发展模型吧。

1、穷则钻研技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本形容人在不得志时要专注修养、在显赫时要发扬善意。对应于技术人员,那便是“环境不好则钻研技术,环境好则运营产品”。

其实想想自己,有段时间是没那么技术向的,属于原理一知半解但各种手段把东西给糊出来,比如很多年前做的独立游戏;又有段时间比较专研技术,想了解各种计算机内部原理,青睐于没啥实用价值的大块头书本。

环境不好,产品发出去没有受众,那便要厚积薄发,静待时机,钻研技术便是一种积累。待时机成熟,自然要面向市场、发光发热。

或许这是一种理念,毕竟环境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知道不好的时候可能能去做什么,好的时候可能能去做什么,有个大的方向,心里也就不太慌。

2、看着下一波

互联网的新潮,一波又一波,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我们当然要顺势而为。

未来,大体可以分为三种阶段,1-2年,3-5年,10年后。依然是吴军的观点,认为关注未来三五年的发展是最具备价值的,因为1-2年太短难以改变现状,10年又太远。

image
关注中期未来

当下,就应看着三五年内可能的机遇,做适当的投入。例如,如果坚信AI能够掀起一波潮流,那至少要去了解它、尝试它。

当然,这个策略会涉及另外两个问题。

其一是机会成本,与一些朋友聊天,人家说到“为什么不趁着当下多赚点钱呢”,也很有道理。任何长期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保障未来既要付出成本。有个调研数值可以做类比,一些公司执行“单一垂直战略”,打通一个产业上下游;另一些执行“多元化战略”,多个领域做投资,分散风险。看着3-5年未来的做法,其实更像是“多元化战略”。调查发现,执行多元化战略的公司整体收益大约是执行单一垂直战略公司的60%,这个比例或可作为长期投入与短期投入之间的收入差异的心理预期。

PS:数据源自于PMP相关书籍《战略管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作者:杰伊 B. 巴尼

另一个是“往前一步是先驱,往前两步是先烈”,也不能太过激进。

谁也无法预知未来,看准方向,然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3、留下痕迹

要说考虑未来发展,自然是当下所做事情能对未来产生影响,先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若无痕迹,则无影响,也无所谓规划了。

对我而言,写书、参与《互联网人》书籍、参与一些媒体采访或都属于这个范畴,尽管当下不一定会成为热门,但相比另外一些事情,觉得它们或能留存比较长的时间。因此整体上看,还是要多做一些事情,比如更多的作品、产品,比如开源项目、比如论文文章,在更权威的机构发表。

也许哪一天,这些一点点的事迹,串成线,连成网。

这是一种艺术思维,就像一些画师,总是希望作品远久流传一样。

再谈创业

我踏入职场时,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那时自然是很有创业想法,甚至说,在校期间创办的学生社团,也是一种创业尝试。经历这些年,现在的市场环境也变得不一样。

在我见过的创业朋友中,有的人创业成功迎娶白富美;有的人在风口期间的两三年维持四五倍工作的收益,而后经营不善又去工作;有的人职位较高离职被迫创业,靠着创业的名义维持体面但在亏损;也有人把创业者聚会称之为“丐帮联盟”,说普遍都很穷。

1、谁的规则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社会本无规则,但践行的多了,就会形成各种行为准则,或提高整体的行为效率,或保护系统的稳定运行。我们的力量还很小,遵循一套主流规则或是利益最大的做法。

读书,那就好好学习,顺利升学,到更好的学校进修。

职场,那就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去顶尖的公司。

创业,那就赚取利润,给投资者回报,做大做强。

广义的创业,一般有两种目的,一个是找到商机赚取大量利润;二是做某些有社会价值的事情。

而想要推进这些事情,需要获取他人支持,我们也自然要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在推进事情的同时,投资人有钱赚、合作伙伴能得偿所愿,方能顺利。这便是一种环境或说规则,不是意气奋发或随心所欲。在充分理解主流规则之后,再去考量那些非主流的、低成本的、尔虞我诈的做法。

依托的市场不同,创业的方法也不同。传统民营企业依托当地市场、上市公司依托股票市场、淘宝店依托淘宝,抖音网红依托抖音平台。趋势上看,大平台垄断之下,可依托的渠道越来越小,从以前的整个市场到如今的某个大厂,似乎挺不乐观。

2、创办一个组织

想做一件事,有两种说法。一种叫做“项目优先”,先想好要做的的事情再去组建团队;其二是“团队优先”,先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再去想有哪些合适的项目可以做。

以前创业有一种说法:先组团队,这些很强的人聚在一起,还怕什么事情干不成的?

也许蓝海时代适合团队优先,人比项目重要,有人总能找到项目;红海时代则适合项目优先,没项目没利润成本太高。因此,还是要判断竞争态势,当下游戏产业,AI产业,基本是红海竞争了。

“创办一个组织”都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载体,或需要一个法律主体、或需要雇佣人员、或需要明确参与者权益时才需要、或需要共同的文化,甚至有时候,仅建个微信群也未尝不可,因此现在对于“创办一个组织”倒是看的比较淡。

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形式,,三五人合伙,创办一家公司,逐步融资,越做越大。记得以前有段时间还挺喜欢看互联网公司的传记书籍,然后意气奋发,比如看过《雄霸天下–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李彦宏的百度世界》《雅虎的商业之路》《美国在线的商业之路》等等。而如今,行业成熟,小团体难有竞争优势,这种模式变得很难。

或许AI会是一个变数,当所有执行层面的事情无需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少数人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提高,又会打破当下的创业模式。

完结撒花

《互联网浪潮与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从2013年5月开始编写,直至2024年3月完成,期间历经10个月时间,基本代表着近5年来自己对互联网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当然,实际的做法有很多种,有激进放手一搏的,有保守步步为营的。显然,本文的思考是偏向中庸和保守的。

只要心中之火不灭,总有一天能够燎原。

参考资料

《技术人员的发展之路》

作者:左耳朵耗子
时间:2016年
连接:https://coolshell.cn/articles/17583.htm
说明:我们可能对自己的发展还是会很纠结和无所事从,尤其是人到了30岁,这种彷徨和迷惑越来越深。左耳朵耗子认为在20-30岁期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需要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和解决难题的能力,而拥有这两个能力的现象就是在团队或身边的人群中的显现出Leadership,帮人解问题,被人所依赖。而再往下,会有在职场中打拼、去经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三种选择。在本文中,把这种积极向上展现Leadership的职场空间,称之为“第一生态位”。

《北京十年》

作者:jolestar
时间:2016年
连接:https://jolestar.com/ten-years-in-beijing/
说明:作者在十年北漂过程中,换过几个工作,也参与过创业,对程序员这个行业也有了认识,因此写文总结。其中提及程序员是高级技术工人,但跟其他技术工不同的地方在于,程序员的作品——软件,可以低成本复制,这个是传统的工程师和手艺人都很难企及的,历史上只有一个职业能做到这样,那就是作家。本文中“互联网赋予了信息的可复制性”,”这便有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味道”这些表述,与该文章的观点不谋而合。

《解读互联网人的职业曲线》

作者: @路小盲
时间:2021-2023年某时间
连接:你似乎来到了没有知识存在的荒原 - 知乎 (该文章已被删除)
说明:作者画出了“互联网行业收入曲线模拟”和“体制内收入曲线模拟”两幅图,为本文所引用。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四次浪潮》

作者:子非鱼
时间:2020年
连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四次浪潮
说明:我国互联网发展浪潮一个总结文章。关于发展浪潮,网络上的总结和观点较多,本文综合多种观点和自身观察,总结出三次浪潮和低谷。

《小leader应该精进技术还是提升管理能力》

作者:(知乎问题)
时间:2023年
连接:小leader应该精进技术还是提升管理能力? - 知乎
说明:原本的草稿中“生态位”一节的内容是“消失的中间层级”,内容是随着公司扁平化趋势、以及业务不稳定,那些比较水的中层很危险,即失去技术能力,业务也没了,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在原草稿的探讨中, @沙梓社 也给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随着风口充当南郭先生的中层很危险,但那些实打实的中层会依然吃香。而这个知乎问题,也是大家对于程序员走管理路线应该怎么做的思考。

《从旅游攻略到目标规划》

作者:作者本人
时间:2021年
连接:从旅游攻略到目标规划 - 知乎
说明:说到职业规划,网上一堆材料,最突出内容之一是SMAR原则,即“目标必须是清晰的、可衡量的”。但按照我的观察,受限于人的见识,你无法制定一个即具体又宏伟的目标。要不就只能制定“读10本书”这类不痛不痒的明确目标;要不就只能制定“赚大钱”这类内心希冀却无法详细规划的目标。因此说,明确的目标像是个伪命题,因为对于那些我能很好把控的事情,它成不了我的目标;而把控不了的,又没法明确规划。本文即是职业发展相关的思考,自然与目标规划的思考一脉相承。

《年轻加班熬夜,年老降薪裁员,互联网人何去何从?》

作者:作者本人
时间:2022年
连接:年轻加班熬夜,年老降薪裁员,互联网人何去何从? - 知乎
说明:对《互联网人》创作过程观察的一篇文章,《互联网人》通过总结互联网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状态,希望读者自己能够去找出线索,找出规律,而本文的“处境分析”一节,也是在寻找规律。例如对于大龄员工的出路,从书中分析大多有两条,其一,退而求其次,从大厂核心岗位,跳到小公司管理岗,用资历续命;其二,趁年轻大赚一笔,然后接受不断下降的薪资。只有判断规律,才能总结应对策略。

《信息传》

作者:吴军
时间:2020年
连接:一本书籍,各大平台能找到
说明:总结互联网发展的一些规律,例如吴军认为全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是沿着“用更少的能量传输、处理和存储更多的信息”这条主线来进行。本文对于“时代浪潮” 的描述,借用了这个观点。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