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浪潮与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2

上一篇:
互联网浪潮与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比起十年前,当下的互联网环境有着诸多变化,行业越发成熟、AI成为热点、职业环境变卷,以下是一些思考或朋友间的交流。

程序员 VS 泥瓦匠

有人将程序员与泥瓦匠做类比,是有道理的。其一,都属于打工人,都是技术工种;其二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稀缺性,记得小时候请瓦工,除了给约定的工钱还得请人吃饭,很敬重;其三,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习得,没有很高门槛。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泥瓦匠是个辛苦的体力劳动者,且较为低端(无贬低意思,仅表达现象),推导得出,程序员也是如此,会变得穷困潦倒且没有社会地位。如此类比很有道理。从“劳动力”的角度看,都是一个技术工种,手停口停;而且随着技术更迭,旧技术会被淘汰,承载者旧技术的劳动者也会被淘汰。

泥瓦匠,图片来源见水印

缓解泥瓦匠局面的方法有几种,其一是所谓的持续学习,可延长劳动力的可用时间,不过它受限于年老之后的精力衰退,仅是短期缓解之道。

其二,自古有工匠画匠,工业发达后能生存下去的人便成了艺术家。泥瓦匠无法成为艺术家是因为建筑的成本太高规模太大,使得泥瓦匠只能依附施工单位。而软件产品规模适中,小团队也能做出作品,或有与工匠画匠看齐的可能。因此,其一是细水长流、生存下去;其二是保持一定竞争优势以应对未来竞争。

其三,互联网赋予了程序的可复制性,使得一份“劳动力”的投入有可能被放大很多倍,而泥瓦匠却只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即是时代赋予的“可复制性”,这便有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味道。因此,保持长久竞争力有两点,其一是积攒“火”,如特定产品、开源项目等,其二是“燎原”,即运营手段。

消失的中间层级

一个组织的人员架构一般会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等几个层次,分工也相对独立。然而随着互联网和AI技术的发展,这几个层次的界限也在被逐步打破。例如,一些公司提倡的“扁平化”便是这一体现,而随着AI赋予了强大的执行力,这个界限将被更进一步打破。

图片2

造成这一现象有几个原因,其一,互联网基层人员水平提高,视野较广,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需求;其二,AI技术将赋予决策人员更高的执行力,以至于不需要层层下达去执行。

那么,中间的夹心层将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生态位越来越被蚕食,所谓中年危机也是如此,大多数人随着年龄增长正好处于这一生态位。因此,保持竞争力,也寓意在多数时间都能寻求有空间的生态位。要不保持一定的产出能力,向下看齐;要不则向上看齐。

新时代创业

随着时间不同,互联网创业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早期,三五人合伙,创办一家公司,而后顺着浪潮,即开展业务,也收获融资,越做越大,互联网大佬如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和十八罗汉的创业历程多有这种韵味。此阶段是因为我国互联网刚起步,一片蓝海,机会诸多。

而后,是大资本入场,抢占规模优势,如滴滴、美团、拼多多、瑞幸咖啡等,在此模式下,早期那种三五好友的模式基本终结。这也是因为行业成熟,小成本的竞争毫无优势,靠着规模化取得竞争力。

有些人把开个淘宝店、做个亚马逊外贸、做抖音账号也称为创业。以抖音为例,18年之后,网红团队崭露头角,早期是个人和小团队作品居多,而如今的大流量网红多是大团队打造。

会涉及两个思考。

其一,“创办一个组织”有两层含义,一是找到商机赚钱大量利润,核心在于利润;二是做某些有价值的事情。而创业,即是前者。而做很多事情并不一定需要创办一个组织,或需要拥有一个法律主体,或需要雇佣人员,或需要明确股东权益时才需要。

其二,依托的主体是谁。民营上市公司依托股票市场,淘宝店依托淘宝,抖音网红依托抖音。趋势上看,当下可依托的渠道越来越小,以前的整个市场到如今的某个大厂,很不乐观。

透过这些创业模式的变化,也要在想未来新的创业模式会是怎样,又会依托于谁?有可行的市场渠道,才能有机会。

项目还是团队优先

想做一件事,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项目优先,即现有项目再去组件团队;其二是团队优先,即先组团队,然后依据团队特性去做合适的项目。

蓝海时代适合团队优先,人比项目重要,有人总能找到项目;红海时代则适合项目优先,没项目没利润养人成本太高。因此,看对于竞争态势的判断。

参考:

《程序员就是泥瓦匠?》一个小公司的领导认为「程序员就是泥瓦匠」,怎么理解这一观点,你认同吗? - 知乎

《北京十年》北京十年

《小leader应该精进技术还是提升管理能力》小leader应该精进技术还是提升管理能力? - 知乎

2 个赞

我觉得程序员和泥瓦匠的区别还是挺大的。泥瓦匠(和木匠等行业)不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只需要攒经验即可;而程序员不一样,除了经验本身,技术更新换代也是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因素。
10年前我从Windows C++开发转行做智能手机app开发,就是看中了技术更新,弯道超车的机会,当然那时我懵懵懂懂,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现在很多人从油车转新能源电动车,从互联网应用开发转行做AI大模型开发,也是因为技术变革,给了大家一个可能的机会。
科技每隔10年就会重新翻牌,我认为这是程序员(和有志翻身的人)比很多“传统行业”更幸运的核心原因之一。

关于中层,我也有新的认知。采访你时跟你聊过,中层确实有水分,你我都经历过;虽然很多南郭先生藏得较深,但那时的互联网还处于高峰期,钱挣的多,高层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但是现在的互联网已经是存量市场,以降本增效为主,挣钱能力大不如前,这时高层就不可能睁只眼闭只眼了,这时谁在裸泳就能看出来了;这些南郭先生们,就不太好混了。
但是,有能力的中层,反而更需要了。我举两个我聊过的案例,一是想招技术人员的HR,ta发现在市面上找到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螺丝钉。没有贬低的意思,而是因为互联网成熟之后,日常工作已经被拆分的很细,这些技术人员经历的是流水线中的部分环节,而没有经历过完整流水线,更没有经历过移动互联网从0到1的阶段,不具备全局角度、思维和能力。而这样的角度、思维和能力当然是需要的,目前不少传统企业想数字化、智能化,这样的“架构师”和“设计师”还是比较稀缺的。
另外就是海外公司。我有个朋友在新加坡定居,找我帮忙推荐人才,说海外某互联网集团“想leverage一些中国的互联网人才/经验”。从我的角度来看,还是想找实打实有经验的中层。
所以我认为,消失的中层主要是南郭先生,很多中层其实是高级螺丝钉,而高级螺丝钉是不缺的。真正的中层还是会吃香的。

AI目前逐步发展和稳定,现在感觉也要想想AI之后的下一波会是什么,看看下个10年。

目前几乎所有的AI从业者,包括投资人,都在密切关注下一波是什么;但实事求是的说,绝大多数都是跟随者,只有极少部分头部能带领。
我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关于AI,我目前没有带领的能力和意愿,只能跟随,力保新浪潮汹涌而来时第一时间抢到船票 :sweat_smile: